新周报 总第904期
2024-12-18 16:53 知音官网发布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始末
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垄断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决断中南海
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和地质部党组书记刘杰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是讨论原子能问题。
“今天,我们这些人来当小学生,请各位专家讲一讲原子能的问题。”毛泽东开门见山。钱三强向各位领导同志含笑致意,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子武器原理进行讲解。
李四光拿出一块黑色矿石,对毛泽东等人说:“这就是铀矿石,经过提炼和制作后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中央领导同志盯着桌子上那块神秘的灰黑色矿石,兴趣盎然,李四光将射线检测仪放在桌上,当铀矿石通过检测,仪器发出“嘎嘎嘎”的响声时,会场上发出一阵惊叹。
听完讲解,毛泽东站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以后一定会找出更多铀矿来。解放后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这件事该抓了。”
毛泽东说的“这件事”指的就是原子弹?;嵋榻崾?,毛泽东指出:“苏联政府已经来信,愿意给我们积极援助。有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正式纳入了共和国议事日程。
当时准备参照苏联模式,成立一个原子能委员会,由中央领导同志兼任主任。后来,周恩来找有关同志征询意见,大家认为如果成立原子能委员会,势必还要设立办事机构,这样会增加层次,不如在国务院成立一个原子能事业部。1956年7月,周恩来向 中央提出成立原子能事业部的建议,得到中央批准,最后出于保密需要,定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来又改称二机部,任命宋任穷为部长,刘杰、刘伟、钱三强等人担任副部长。
1958年夏末的一个上午,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应邀来到中南海毛泽东同志书房,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和宋任穷等人早早在此等候。
毛泽东直入主题,“两位专家对我们的原子能事业是怎样估计的?”钱三强首先发言:“经过几年的组织队伍,我们在原子弹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二机部的理论研究人员已有千人以上,一些理论课题已经上马。如果苏联在履约上没有变化,我们很快便可以制造原子弹了。”
钱三强提到的“苏联履约”指的是1957年聂荣臻与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按照协定要求,苏联将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要求中国同意苏方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这个建议遭到中方拒绝。周恩来对苏联援助中国原子弹一事早有担忧,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要立足国内。”
钱学森随后提出了要组织全国大协作的问题,他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攻克技术难关的研究机构,毛泽东对这个建议非常赞赏,叮嘱周恩来尽快组织落实。
从北京到金银滩
1957年10月,中苏两国签署了国防新技术援助协定,苏联允诺在核武器方面给予中国相应的帮助,三机部(即后来的二机部)随即着手组建研制生产原子弹的机构,这个机构对外称九局。经宋任穷推荐,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调任二机部九局局长。
为了尽快开展工作,李觉在北京组建了一个过渡性研究机构——北京第九研究所(简称九所),开始了研制原子弹的初期工程。此时的九局和九所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局长和所长都是李觉。随后,邓稼先、朱光亚、程开甲、周光召、王淦昌等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先后调入九所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